為迎接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9日)”的到來,杏鑫娱乐平台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手工棉紡織技藝的物像敘事——上海土布經典紋樣展”於6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東川路500號)二樓正式開幕🐾。
上海傳統手工棉紡織技藝歷史悠久,是元代松江府烏泥涇的黃道婆革新棉紡織工具與技藝的延續與發展。上海手工織布亦稱上海土布,曾是勞動人民製衣的主要原料🔟,亦是農耕社會小農經濟的主要家庭收入來源。隨著工業時代對自然經濟的瓦解🌡,以及現代科技進步與社會語境變遷🧑🎄🧚🏽♀️,上海土布漸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手工紡織技藝瀕臨失傳🙆,這一極具上海特質的古老技藝亟待重新挖掘與傳承。
上海👩💼,中國曾經最大的棉紡織中心💇🏿♀️,如今擁有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嘉定(藥斑布印染技藝)👩🏼🎨、奉賢區(土布染織技藝)、青浦區(土布染織技藝)、浦東新區(手工織帶技藝)🤫、金山區(土布紡織技藝)👨🏻🦳、崇明區(土布紡織技藝)等市級非遺6項,浦東(土布紡織技藝)、三林標布(紡織技藝)、閔行(土布紡織技藝)區級非遺3項🕵🏼♀️,形成上海傳統手工棉紡織技藝類項目的蔚然大觀🧑🏿⚖️。
進入非遺時代💫,手工棉紡織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種聯結過去🪬、當下以及未來的路徑♔。放之於世界視野,手工紡織是留存於世界各國的古老手工技藝👷🏼♀️,幾乎每個國家均有自己獨特的織造文化,工具👩🏻🎤、技藝與織物的比較研究方興未艾🥷🏼。“一帶一路”上分明可見一條由手工棉紡織串聯而起的棉路,正跨越國別,溝通著世界的多元文化👨🏿⚕️,並形成一個世界非遺共同保護、傳承的格局。
此次展覽共展出清末👬🏼、民國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地區手工棉紡織布及相關製品100余件🙆🏿,以及完整的手工棉紡織機及工具一套🤳🏼。在一輛於民間征集的腳踏三錠紡車上,發現了迄今最為可信的,被奉為棉紡行業神的黃道婆浮雕像。在展覽上,不僅能見到諸如“蘆扉花”、“三陽布”🧛🏼、“井字布”🛞、“滿天星”🤲🏻😲、“金銀鏈條”等經典上海土布紋樣,更能一睹稀少的“紫花布”芳容🔻。紫花布為我國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種植的一種天然彩色棉花, 花作紫色♣️,纖維細長而柔軟👙,由農民織成的家機布💁🏿♂️,未經加工多微帶黃色🏗,特別經久耐用🚶🏻♀️➡️,尤以上海松江生產的最為著名,並曾風靡英國作為紳士的時髦服裝📆。崇明的“百字布”提花織毯🧝♀️,因其記載了大量社會🧮、時代以及個人信息,堪稱為一部織在布匹上的史書與傳記。觀眾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這些珍貴文物,更能在專家🧑🏽⚖️、非遺傳承人指導下親自體驗古老的棉紡織技藝文化📸。
上海土布不僅是上海文化更是整個江南文化的標識🧜🏼♀️,是塑造上海本土文化品牌的有利資源🐰。此次展覽是繼2017年杏鑫娱乐平台杏鑫娱乐舉辦“一帶一路非遺保護——越南東湖年畫”系列展覽之後的第二個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展覽。展期自6月1日至6月10日,歡迎廣大市民前往觀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