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熱線訊👩❤️💋👨:從古代的刺繡縫紉到機器編織,從賢妻良母到職業女性……"女功"的意涵在此過程中有何變化?"女功"又是如何由傳統向近代嬗變的?12月27日𓀂,第七屆教育影像展《女功經緯🏊♀️:傳統至近代的嬗變》在華東師範大學普陀校區圖書館二樓開幕。
展覽以女功的生產、作業方式🛠、傳習、教育為主題,通過展現蘇繡、顧繡代表作、傳習所與學校中的女功課程♉️、工廠女工工作場景等大量圖像資料以及近代女功教材💅🏼👨🌾、近代上海女性時裝等實物,進而編織成一幅女功從傳統至近代發展、演變的精彩圖景𓀗。
▲展覽現場
據介紹🚝🍴,"女功"這種專門的技藝教育不僅是"閨閣之間"陶冶情操之藝🤘,更是為滿足衣食住行、增加家庭收入的謀生手段。在"蠶織到刺繡"的板塊中👷🏽,參觀者可從明清的《千秋絕艷圖》《繡補圖》等傳統繪畫中觀看傳統女性刺繡場景;還能從《春回大地》《桂子天香圖軸》等蘇繡🎿、顧繡精品中體味女功技藝之高超。
而手工藝⛹🏻♂️,特別是女紅,是女子服務社會的重要技能👨🏫。清末民初👩🏫,善繡女子紛紛向專職繡工或職業繡師轉型。同時,近代女工傳習所、近代家政教育與近代紡織工廠、女工教育亦隨之發軔,女子職業美術學校蓬勃興起。這一嬗變過程的歷史線索梳理、回溯👆🏿🕧、探討也是本次展覽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梳理了從1898年至抗戰前設有繡工科、刺繡課的女校或專門的女工傳習所🧑🏽🌾、蠶業學校的開設情況,並統計了1901-1937年江蘇省設有刺繡課的傳習所以及如沈壽、丁渭琦、楊守玉等近代女工刺繡專家🫷🏿,勾畫出近代女子女紅職業教育的概貌🥶🛗。
同時,展覽還展示了紡織廠與從1923年至1941年前各地女工的工作場景等相關攝影反映出在早期工業化與機器繅絲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女工群體的生存境遇與教育情況🏥。
"馮秋萍們的編織世界"是此展覽中的一大亮點🦻🏿。在類似近代上海石庫房的展覽場景中,陳列著旗袍🚓、套裝、學生裝等各類近代時裝,引導觀眾體味20-30年代上海毛紡織業之繁榮。而馮秋萍🤽♂️、黃培英則是絨線編織的代表人物🧎🏻♂️➡️,她們不僅積極開辦編織學校,亦編寫多種絨線編織教材,構築起多彩的“編織世界”。
▲旗袍,套裝,學生裝等各類近代時裝
▲旗袍,套裝,學生裝等各類近代時裝
此外🤳🏽,展館裏還開展了藏書票拓印👩🏻🦲、學生創作的劇本遊《楊樹浦的女兒們》、沉浸式角色飾演《弄堂裏的編織記憶》,以及鉤針編結工作坊等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讓此次影像教育展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給觀眾深刻的教育意義,讓觀眾在遊戲、體驗與多元互動中拉近與女紅技藝的距離,更切身體會由古至今的女性群體在操勞女紅的過程中的成就、困惑🏬、苦難與深刻價值🤾🏽。
▲藏書票拓印
▲劇本遊《楊樹浦的女兒們》
▲沉浸式角色飾演《弄堂裏的編織記憶》
策展人之一,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丁鋼闡述道🤷🏼♂️⛑️:"女性怎樣能夠在社會中成為一個真正的主體?教育起了關鍵作用。當女功變成了課程🚒,變成了教科書,進入了學校,融入了學製,進而把這些僅僅是口耳相傳👁、手把手教的東西,變成了一種知識系統。這是非常重要的轉化,也是教育非常大的功績。在這一知識系統中🧑🏿🦰,我們才能發現女性發揮的作用,以及她們折射出的偉大光輝。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的女性,我想大家一定會有一個新的觀感。這也是我們辦展的目的,希望這次展覽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而在談及女功💅,女紅👩👩👧👦,女工的區別時,策展人華東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系主任毛毅靜表示,女功作為社會、家庭生產的基本技能和方式,在中國傳統社會具有廣泛基礎。"女紅"在古時紅與工☺️、功同音同義。在本展覽中用女功,是為了突出歷經時代的變遷的近代女子的生活,女功進而寓意了隨著女子教育的興起,女子學堂、傳習所等課程功課傳統向近代的嬗變。
據悉,本次展覽將從2023年12月27日開始,持續展出至2024年1月12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閱讀原文